邓稼先背后的神秘父亲:与陈独秀闯日本,和鲁迅撕破脸
1907年寒冬,长江轮渡上15岁的邓以蛰攥着《新青年》手抄本,突然将家传的歙砚抛入江中。这个举动惊得同船的陈独秀拍案叫绝:"好小子!旧时代的砚台就该沉江,咱们要造新世界的笔墨!" 谁能想到,这番对话竟埋下百年伏笔——三十八年后,这个叛逆少年的儿子在罗布泊点燃蘑
1907年寒冬,长江轮渡上15岁的邓以蛰攥着《新青年》手抄本,突然将家传的歙砚抛入江中。这个举动惊得同船的陈独秀拍案叫绝:"好小子!旧时代的砚台就该沉江,咱们要造新世界的笔墨!" 谁能想到,这番对话竟埋下百年伏笔——三十八年后,这个叛逆少年的儿子在罗布泊点燃蘑
燕园未名湖的冰面下,总涌动着《新青年》的思想暗流。那些在历史转折处点燃火种的身影,总能在至暗时刻以慧眼洞穿迷雾。从北大红楼到上海石库门,从巴黎蒙马特尔到莫斯科红场,李大钊、陈独秀、蔡和森以"铁肩担道义"的魄力,在文明的断层处架起真理的桥梁。当后人抚摸《共产党宣
1932年之际,陈独秀再一次被捕入狱。当时的国民党为了警告我党,将这则消息刊登在报纸上。
和其波澜壮阔、意气风发的前半生相比,陈独秀的最后几年过的惨淡。或许连惨淡都算不上,他和妻子两人,守着薄田两亩,看天吃饭,并日而食。